10個單位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理論研討會上亮經驗談啟示——
  編者按
  在全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向縱深推進、取得重要成果的關鍵時刻,9月25日,四川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理論研討會在成都召開。10個單位的負責人作了交流發言,從不同角度回顧總結踐行群眾路線、改進工作作風的經驗做法,全面展示了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的豐碩實踐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論成果,進一步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的認識,進一步增強了踐行群眾路線、切實轉變作風的決心和信心。
  藏區群眾工作全覆蓋自覺做到“四有”
  □甘孜州委書記 胡昌升
  甘孜州於2012年6月決定用三年時間舉全州之力推進群眾工作全覆蓋,旨在通過“結對認親”破解乾群關係不融洽等問題,通過“幸福工程”集中解決群眾翹首企盼的民生問題,通過“共建共創”解決基層黨組織軟弱和黨員不敢亮身份等問題,通過“宣傳教育”解決基層群眾聽不到黨委政府聲音等問題。社會調查顯示,100%群眾歡迎,99.5%幹部擁護,充分印證群眾工作全覆蓋這一戰略抉擇在實現甘孜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進程中的正確性、現實性和科學性。
  群眾工作永遠在路上,我們不斷吸納教育實踐活動偉大成果的養分,自覺做到“四有”,即有根、有聲、有信、有利。
  “有根”包括尋根、生根和扎根,“尋根”是要求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黨之所以把群眾路線視為生命線,是因為黨把群眾作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取得革命和建設勝利的基礎;“生根”是要求我們將群眾路線這一重大理論內化為思想觀念和政治立場,植根於內心深處,並不斷予以強化,內化為踐行群眾路線的思想自覺;“扎根”就是要求我們深化對群眾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建立系統化、規範化、科學化的群眾工作法,使實踐成果得以固化,並轉化為行為自覺。“有聲”就是要請群眾參與,聽群眾呼聲,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有信”就是要求我們將群眾路線融入信仰體系,以實際成效取信於民。“有利”就是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價值觀與權力觀。
  “四支隊伍”構建基層服務群眾新格局
  □眉山市委書記 李靜
  今年以來,眉山市創新群眾路線實踐載體,廣泛組建“四支隊伍”,著力暢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探索了一條“黨組織+服務隊”、更加直接高效服務群眾的新路子。
  堅持黨員全參與、社會總動員,全域組建“四支隊伍”。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全市以支部為單位,組建黨員先鋒服務隊5621支、隊員7.6萬多名;以市縣鄉專業部門和單位為重點,分類組建農技、水務、醫療等便民專業化服務隊897支、隊員1.2萬名;以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為紐帶,組建社會志願者服務隊2557支、隊員8.7萬多名;以村、社區為依托,社區按300—400戶、村以小組為單元劃分網格,配備網格員1702名、協管員8853名,負責社情民意收集、服務需求對接、民生事項辦理等。堅持組織引領、常態運行,建立完善“四項機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健全規範服務、運行保障、信息共享、考核評價機制。堅持“民有所需,我有所應”,優質高效服務群眾,以結對服務、承諾服務、預約服務為重點,切實為群眾提供實打實、看得見的服務。“哪裡有需要就出現在哪裡、哪裡有困難就出現在哪裡”。“四支隊伍”直接服務群眾,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和好評,成為全市推動發展、倡樹文明、促進和諧的一支重要力量。
  構建“黨組織+服務隊”新格局,為基層踐行群眾路線提供了有益啟示:唯有貼近需求、服務群眾,才能贏得人民擁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唯有心系群眾、扎根群眾,才能築牢為民宗旨、轉變幹部作風;唯有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才能夯實底部支撐、助推跨越發展。
  “五建五強”機制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
  □廣元市委書記 馬華
  如何有效破除“末梢栓塞”,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廣元市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大力探索推行“五建五強”群眾工作機制,走出了貧困山區增進黨群血肉聯繫的新路子。
  解決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從實際出發,找準問題根子,有效尋求破解之法。“最後一公里”問題首先是民生問題,區域條件是形成和破解貧困山區“最後一公里”的客觀屏障。其次,“最後一公里”問題本質是感情問題,觀念作風是形成和破解貧困山區“最後一公里”的主觀成因。第三,“最後一公里”問題核心是機制問題,制度缺失是形成和破解貧困山區“最後一公里”的動力制約。
  在實踐中,廣元市全面推行“五建五強”群眾工作機制,收到良好效果。通過建立“一辦三中心”,強化鄉鎮職能轉變服務群眾;建立“六位一體”社區大黨委工作格局,強化城鄉新型社區統籌功能凝聚群眾;建立“十大”救助制度,強化保障政府托底能力幫扶群眾;建立“兩個互動”格局,強化網絡問政溝通群眾;建立“三通四聯兩倒查”機制,強化幹部作風轉變貼近群眾。
  實踐證明,“五建五強”是集群眾工作組織體系、平臺體系、方法體系和制度體系的綜合體,為有效破解新形勢下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提供了重要啟示: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必須首先解決對群眾感情“最先一公里”,必須著力改善政策落地“最難一公里”,必須始終築牢基層基礎保障“最實一公里”,必須切實建強作風能力“最軟一公里”。
  “民心工作法”架起黨群乾群“連心橋”
  □達州市委書記 焦偉俠
  大竹縣廟壩鎮長樂村華山村聯合黨支部書記楊幫武,在他36年的農村工作實踐中,探索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民心工作法”。今年3月,省委書記王東明來達州調研時稱贊這套工作法“接地氣,老百姓易於接受”,要求認真總結併在全省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加以推廣。
  “民心工作法”之所以能夠有效破解農村治理難題,就在於始終聚焦於民生,民生所需就是我們工作重心所指。其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面:創新管理順民心,轉變作風暖民心,陽光村務應民心,強基固本聚民心。它抓住群眾利益、也就是民生這個“牛鼻子”,以治理民本化、議事規範化、辦事快捷化、服務常態化為目標,回答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在服務群眾、方便群眾、造福群眾中“抓什麼、怎麼抓”的問題,搭建起了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的快速通道。“民心工作法”之所以能夠真正架起黨群乾群“連心橋”,就在於完全順應了民意,民意所在就是我們工作價值所在。“民心工作法”堅持以群眾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來衡量和評判一切工作,它既繼承優良傳統,又順應時代脈搏,無論是目標設計,還是具體措施,始終貫穿了問民需、順民意、解民憂的基本要求。“民心工作法”之所以能夠取得良好的推行效果,就在於遵循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執政規律,民心所向就是我們工作追求所往。全市初步形成了鄉鄉有特色、村村有產業、戶戶有主業的良好局面。為使“民心工作法”在巴渠大地進一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我們建立健全了“五大機制”,進一步錘煉幹部作風、加快農村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群眾路線是推動四川改革發展穩定的基礎
  □省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 馮鍵
  “大黨建”旨在謀發展,我們試圖從以下五個方面總結省委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推進我省改革發展的基本做法。
  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努力築牢推進改革發展的思想基礎。省委在制定重大決策時,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四川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想問題、作決策、抓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黨的群眾路線的帶頭者、實踐者。
  始終堅持“一切依靠群眾”,不斷發掘改革發展的動力源泉。要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全省人民,充分激發和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斷創新改革發展的戰略思路。新一屆省委履新之時,在全省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認真研判省情的新形勢,準確把握群眾的新期待,提出了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推進“兩個跨越”的奮鬥目標,得到全省上下廣泛認同和熱烈響應。
  始終堅持“讓群眾滿意”,牢牢把握改革發展成效的檢驗標準。把握“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把9000萬四川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工作的唯一標準,把實施“民生工程”作為惠民興川的重要載體,推進扶貧攻堅,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始終堅持“切實轉變作風”,不斷增強改革發展的作風保障。省委明確要求,崇尚實幹、註重落實,乾在實處、走在前列。及時出台了建立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和加強黨員幹部教育管理監督的“兩個意見”,這是推動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譜寫中國夢四川篇章的重要保證。
  以依法治理觀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
  □中江縣委書記 劉應剛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群眾反映幹部作風不實、群眾訴求多樣、社會矛盾複雜等問題,我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決不能見子打子,必須整體思考、統籌推進、持續發力,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及時回應群眾期待,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生動踐行“為民、務實、清廉”的新時期群眾路線。
  圍繞規範行政行為著力“治權”,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一是明責理權,規範行政行為;二是流程再造,提高行政質效。圍繞基層群眾自治著力“治難”,提高基層治理水平,一是做實“三本臺賬”工作,解決困難群體管理難度大的問題;二是推進基層自治,解決社會治理方式單一的問題。圍繞健全治理機制著力“治本”,促進長效化常態化,一是重統籌,整合資源;二是重實用,建章立制;三是重長效,久久為功。
  在實踐基礎上,我們產生必須始終樹立為民服務意識的啟示。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必須始終加強黨的領導,突出基層黨組織“定海神針”的作用,要系統全面推進社會治理,必須始終突出黨在社會治理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於社會治理全過程。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人民群眾利益“至高至上”的地位,在服務中管理,在管理中改善社會服務,全面瞭解群眾所思所急所盼,實打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必須牢記宗旨意識,把“群眾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作為最高標準,作為檢驗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推進社會治理工作成效的標尺。
  以問題為導向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
  □安縣縣委書記 廖雪梅
  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首先要解決“活力和動力”問題,幹部黨員的能力素質是“短板”;重點要解決“深度和廣度”問題,服務平臺不完善是“軟肋”;特別要解決“常態和長效”問題,服務機制不健全是“缺陷”。
  安縣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以問題為導向,瞄準“短板”、“軟肋”和“缺陷”,提升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水平,著力提高幹部黨員能力素質,完善服務平臺,健全服務機制,達到了固本強基的效果。
  我們在探索中尋求到三條路徑。提升幹部黨員能力,激發服務的“原動力”,一是改進組織活動,提升黨員素質;二是強化培養鍛煉,提升服務能力;三是整頓軟弱渙散,提升服務水平。完善三級服務平臺,強化服務的“穿透力”,一是積極搭建交流互動平臺;二是積極搭建聯繫群眾平臺;三是積極搭建便民服務平臺。健全服務保障機制,保證服務的“持久力”,一是創新責任考核機制;二是完善幹部激勵機制;三是創新工作運轉機制;四是完善經費正常增長機制。
  在實踐中獲得的啟示是:以民為本。踐行群眾路線是凝聚黨執政資源的有力途徑,而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必是拓寬這一途徑的有效手段,必須始終堅持、長效落實。切實轉變作風是保持黨執政優勢的必然要求,而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必是實現這一要求的有效載體,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立整立改。讓群眾滿意是檢驗評價黨執政水平的重要標準,而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必是實現這一標準的基礎平臺,必須堅持以民為本、取信於民。
  群眾工作從“問”處入手,從“小”處著力
  □閬中市委書記 蔣建平
  閬中從“問”處入手,從“小”處著力,在沙溪街道擁軍街社區創新實踐了“三問四小”社區服務群眾工作法,在全市推廣,取得了實效。具體做法如下:
  “一問”:帶著真情問需於民,把群眾當親人。“二問”:帶著真心問計於民,把群眾當老師。“三問”:帶著真誠問效於民,把群眾當裁判。“一小”:小習慣贏民心。“二小”:小事情順民意。“三小”:小環境惠民生。“四小”:小舞臺聚民力。
  總結“三問四小”社區服務群眾工作法,有四點體會:
  做好群眾工作,必須將群眾需求作為“風向標”。“民之所望即施政所向”。實踐證明,只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充分瞭解、尊重群眾意願,做到群眾需求方向與工作導向高度契合,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做好群眾工作,必須將群眾智慧作為“活水源”。“欲流之遠,必浚其源泉”。實踐證明,群眾中有真理,群眾中有方略,群眾中有智慧,群眾中有力量,只有真心拜群眾為師,才能激發和凝聚群眾中蘊藏的強大“正能量”。做好群眾工作,必須對群眾小事要“大作為”。“百姓利益無小事,民生瑣碎大如天。”實踐證明,只有把老百姓“雞毛蒜皮”的小事當成幹部的“頂天大事”,才能真正密切與群眾的“魚水關係”。做好群眾工作,必須將群眾滿意作為“試金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實踐證明,只有把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支持不支持作為檢驗一切工作成敗和幹部作風好壞的“試金石”和“晴雨表”,才能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取信於民、惠及於民。
  植根北改實踐的群眾路線“一二三”法則
  □成都市金牛區委書記 楊林興
  我們探索創立了一套較為有效管用的“曹家巷工作法”,初步形成了基層黨委踐行群眾路線的“一二三”法則。
  在思想層面強化“一種觀念”: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基層組織的重要任務就是團結、引導英雄正向發揮作用。在推進北改中,註重汲取過往教訓,自覺變“政府主體”為“群眾主體”。在方法層面突出“兩大依靠”:依靠群眾組織去做群眾工作、依靠絕大多數群眾去做少數群眾工作。面對千家萬戶的複雜訴求、眾口難調的利益糾葛,我們把組織好群眾、依靠絕大多數群眾作為拆遷改造的基礎保障,自覺變“代民做主”為“請民當家”。在實踐層面堅持“三項原則”:公開公正、社會協商、依法依規。針對北改特殊實際,我們註重以絕大多數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決策依據和著力方向,自覺變“行政強勢”為“與民協商”。
  兩年多來,“曹家巷工作法”較好地解決了舊城改造“幹部怕改、危房難拆、項目難動”的困局,推動了北改優城的有力實施;註重順應民意、依靠民力、維護民利,贏得了轄區居民的廣泛支持;用公開求得公信、以對話代替對立、靠群眾說服群眾,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隨著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推進,我們正抓緊修訂完善民事民辦的組織機制、民事民提的動議機制、民事民議的引導機制、民事民定的決策機制、民事民治的協商機制、民事民管的監督機制,著力在拆遷、建設、管理等城市轉型升級的全過程中推廣運用“曹家巷工作法”,以期這一發源於基層群眾、植根於北改實踐的群眾工作方法,能夠在推動成都“五個轉型升級”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踐行群眾路線中用辯證思維解決問題
  □筠連縣委書記 王萍
  筠連縣委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註重運用“兩點論”“重點論”“轉化論”的辯證思維解決問題,真正把活動變成“民心工程”“強基工程”。
  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緊緊依靠群眾解決黨員幹部“四風”突出問題。“四風”積弊源於部分黨員幹部忽視了“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政治拷問,工作脫離群眾、感情疏遠群眾。必須堅持敞開大門聽取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讓群眾滿意。一是堅持意見從群眾中來,整改到群眾中去,變“單向查找”為“雙向互動”。二是堅持監督從群眾中來,評價到群眾中去。三是堅持感情從群眾中來,聯繫到群眾中去,創新推行“三貼近”訪貧問苦和“五步工作法”。
  以“群眾需求”為根本導向,緊緊依靠群眾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群眾切身利益問題解決不力,源於部分黨員幹部淡忘了黨的宗旨,衙門作風嚴重,不通“天線”、不接“地氣”。必須把滿足群眾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堅持思路從群眾中來,規划到群眾中去。二是堅持任務從群眾中來,執行到群眾中去。三是堅持項目從群眾中來,效果到群眾中去。
  以“群眾利益”為執政追求,緊緊依靠群眾解決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不暢,源於部分黨員幹部政績觀念有偏差、履職盡責不到位。必須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利益為執政追求,打通“關節”。一是堅持訴求從群眾中來,服務到群眾中去。二是堅持創新從群眾中來,改革到群眾中去。三是堅持方法從群眾中來,檢驗到群眾中去。
  (原標題:堅持理論聯繫實際 把踐行群眾路線引向深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74slgb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